在很多人眼中,康复医学科可能是一个标准的“三线”临床科室,因为慢性病患者多,病情基本稳定。事实不尽然,康复医学科也有大量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甚至“气管切开”的肺部感染患者。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康复医学科的一些医务人员勇敢地走向了“一线”。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这些都是本职工作。”2月3日晚11时,正准备休息的陶希医师接到医务部谭双香老师电话时,毫不犹豫地表达了上“前线”的决心。
陶希医师是康复医学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半年前已全脱产在南方医科大学攻读“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寒假返乡期间正值疫情爆发,原本2月5日要返程至广州的高铁也于1月31日退票。他深知疫情复杂,形势严峻,便积极向学科大主任宋涛请战回单位上班。2月3日,我院又确诊了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急诊二科有3名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医师和护士被隔离。由于事发突然,这才有了陶希医师由“三线”转“一线”的剧情转变。虽然陶希医师还不是“党员”,用他的话说:“要用实际行动证明,群众也有觉悟,一定站好急诊科这班岗”。
康复医学科的刘楚娟副主任医师是名共产党员。在疫情形势的高压之下,她是我院最早一批加入抗役“发热门诊”的志愿者。与所有“一线”医护一样,穿上防护服后,刘楚娟的视线被护目镜的雾气所扰,衣服被不透气的防护服所淋湿,每次值班都要面对惊恐中的疑似患者。就算如此,她也已在岗位上坚持了近3周。正如她所说:“压痕,是真的。累,也是真的。我这不算什么,但真的特别心疼在湖北武汉战斗的老师们,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强度。愿早日战胜疫情,愿大家平安归来。”
抗疫之战还在进行,“一线”医务人员仍在奋战。康复医学科的黄蕾副主任医师也紧接而上,去发热门诊上岗值班。不管是“二线”,还是“三线”,大家都坚守在岗位上。
新冠疫情期间,康复医学科仍有较多患者在院治疗。因康复治疗室空间相对密闭,特殊时期不宜直接接触,诸如“一对一”运动治疗、言语治疗、吞咽治疗等,可能存在一定的交叉感染风险。于是,康复治疗室陈爱连主任治疗师走进康复病房,逐一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动、床边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同时,让患者家属拍下视频,以便在无人指导时自我训练。为方便沟通,她还留下微信和电话做线上指导。
面对这场特殊的疫情,康复医学科全体医务人员正上下一心,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康复治疗科 闫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