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前固定方法。

改进后固定方法。

10ml注射器制作的管道固定套。

专利证书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收治的急危重症病人越来越多,气管切开的患者也随之增多,而这类术后患者如何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充足的供氧和气道湿化是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传统的气管内滴药湿化是护士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药液沿气管导管管壁螺旋缓慢滴入2-5ml,每半小时或1小时重复,季节干燥的时候操作频率更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或剪掉输液器针头一端再将输液管放入气管导管内,但只要病人稍微翻身或者挪动,管道就容易脱出,造成湿化不当、不足,易沾湿患者衣物、盖被和气切伤口周围皮肤,引起伤口溃烂,不能达到湿化效果,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传统的气管切开患者吸氧是将输氧管直接放进气管导管内口,病人躁动、咳嗽咳痰、翻身易致输氧管道喷出或被牵拉出来,造成患者供氧不足甚至影响正常呼吸。(传统的气管内滴药和供氧方式如图1所示)
为了解决这些不足,耳鼻咽喉头颈外一科护理人员群起群策,出点子想办法,决定采用一次性10ml注射器针筒作为气道内湿化和供氧的固定套,既可以长时间固定好输氧和滴药的管道,使其不易脱出,保证持续湿化气道和氧疗效果,并且不限制患者床上自由活动。
如何选取材料和制作呢?根据患者使用的气管导管顶端外径的尺寸,采用科室的相应大小合适套用的注射器一副,去掉钢针和活塞部分,剩下针筒部分,用剪刀沿垂直横切面剪下一个圆柱形针筒,再在针筒管壁相对钻两个直径约2.5毫米和3毫米的圆孔(用酒精灯烧红的20ML注射器针头轻松钻两孔),然后把这个做好的有孔针筒送供应室环氧乙烷消毒或者络合碘浸泡消毒30分钟后,即可接套在气管导管管口处使用。使用时,将输液器剪掉针头一端塞入小孔内,输氧管道塞入另一大孔内,一次性气管导管输氧管和滴药管固定套就制成可使用了!(改进后气管内滴药和供氧方式如图2所示)
固定套制作简单,便于操作,固定牢固,成本低廉;大大减少了护士的操作时间,节省了人力资源,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气管堵管,保证患者吸氧充足,避免患者伤口感染,为患者减轻了痛苦、节省了开支。这项改进已经获得专利,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耳鼻咽喉头颈外一科:刘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