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永州祁阳的80岁郑奶奶(化名),因长期活动后出现胸闷、胸痛,被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静息状态下的流出道梗阻症状得到显著缓解。然而,运动诱发的流出道梗阻仍需一段时间才能改善,使得她对术后和出院后的生活和运动感到担忧。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康复团队为郑奶奶进行了科学评估,并提供了回家后的运动强度建议,为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提供了及时支持。
10余年前,郑奶奶开始频繁出现胸闷、胸痛、气促和心悸等不适,活动后尤为明显。2023年4月,她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伴有左室流出道梗阻。通过药物治疗,症状未能缓解。10余天前,她再次出现严重的胸闷、胸痛等症状,并伴随夜间呼吸困难和腹胀,遂前往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心血管内科就诊。
通过检查,患者的主要问题是室间隔心肌肥厚导致的左室流出道梗阻,影响了全身供血,进而出现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等症状。鉴于药物效果有限,心血管内科五病区主任容志毅建议进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静息状态下的左室流出道梗阻得到缓解。但由于运动诱发的流出道梗阻仍需持续观察和评估,患者希望获得医务人员关于术后及出院后运动方案的指导,心脏康复团队为患者进行了床旁运动评估与指导。
心脏康复团队在详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后,严密监测心电、血压,尝试多种运动模式,如坐位踏车、步行等,评估患者在不同运动模式和强度下的心血管反应。结果显示,郑奶奶在坐位踏车时未加重左室流出道梗阻,而步行则会加重左室流出道梗阻,表现为气促和异常的血压下降。根据评估结果,心脏康复团队制定了未来1-2周的运动方案,主要以坐姿活动为主,如坐位踏步、抬腿和多关节活动。这不仅能防止肌肉萎缩和心肺功能下降,也避免因运动过量诱发左室流出道加重导致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同时,心脏康复团队还将在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随访,帮助患者做好家中康复训练。
心血管内科四病区主任董波指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在运动中有较高的猝死风险,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运动可能加剧流出道梗阻,导致心脑供血不足。虽然经皮室间隔消融术能够有效减轻左室流出道的梗阻,但其最佳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因此,在术后的短期内,必须密切关注运动时可能加重的流出道梗阻。这类患者属于运动高危人群,其体力活动的强度需经过科学评估,并据此提供安全的运动建议。近年来,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康复中心积极探索肥厚型心肌病的运动康复策略,为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提供个性化的运动评估和康复指导,确保他们能够安全地进行运动并恢复正常生活。(心内四病区 龚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