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湖南省人民医院PET影像中心成功举办了“仁术潇湘行”学术讲座暨肿瘤影像学诊断与分子影像技术应用新进展学习班。此次会议汇聚了省内核医学、影像学、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PET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影像技术与临床实践更紧密地结合,来自省内各级各类影像医学、肿瘤相关防治人员等共计100余人参与。
本次会议与湖南省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整合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交流大会同期举办,开幕式由PET影像中心主任毛志群主持,大会主席、我院肿瘤学科主任段华新教授致欢迎辞。
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祖雄兵教授在会上讲话,他表示,我院PET影像中心虽然起步较晚,但表现为厚积薄发,发展速度位居全省前列,在我院精准医疗技术的发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省内已小有名气,有不少外地患者慕名前来就诊,他指出,要认识到PET的科研价值,科研与临床的深度整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应加强与省内其他医院的科研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知识互补,共同推动PET影像技术与临床的共同发展。
PET影像中心主任、湖南省PET质控中心副主任毛志群教授以《PET/CT的临床应用价值体现》为题介绍了我院PET/CT的优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参会嘉宾和专家生动阐述了其在肿瘤及疑难疾病上的优势,并介绍了多种探针在不同疾病诊疗中的优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核医学质控中心主任胡硕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新型分子探针——奥曲肽PET/CT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大量的临床病例、影像图片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为大家展示了奥曲肽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重要作用。湖南省PET质控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云华教授为大家讲述了《PET/CT在淋巴瘤分期与疗效评价的临床应用》,详实地为在场的影像医生、临床医生介绍了PET/CT在淋巴瘤诊疗中的应用详情,让在座的各位同道领悟到PET/CT在淋巴瘤治疗前诊断分期、治疗后效果评估中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湖南省肿瘤医院PET/CT中心、核医学住培基地主任谢爱民教授就《18F-FAPI PET/CT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讲解,详实的病例与层层递进的课程让大家又对FAPI这个新型分子探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来自中南大学的段玉霞教授是AI行业研究的佼佼者,她进行了《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主题分享,指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与前景研究,以及多模态算法预测疾病的研究应用。PET影像中心万仞副教授、黄浩技师分别做了《PET/CT肺癌分期与疗效评价》及《18F-FDG PET/CT规范化扫描经验分享》学术报告。
湖南省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肿瘤医院莫逸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核医学科赵敏教授,我院放射二部主任王贵良教授、长沙市第一医院放射科主任喻奇志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马晓伟教授、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颜学兵教授分别作主持嘉宾,对各位专家的授课进行了深刻点评与总结。
在随后的病例分享环节,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小丽副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PET影像中心的吕鑫医师、长沙市中心医院的朱婷医师及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王敏医师进行了病例分享展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史冰教授、长沙县第一人民医院放射影像中心主任王诗斌教授、长沙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吴菊清教授、长沙县人民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星沙院区)放射科主任鲁仁爱教授等专家对病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精彩点评。医学影像专委会名誉主委、我院放射科刘建滨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PET/CT作为核医学与影像医学的融合学科,兼顾二者优势,为影像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期待PET/CT在未来能够为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此次会议是我院PET影像中心成立以来“仁术潇湘行”系列学术讲座再次成功举办,不仅加强了医院PET影像中心与省内外兄弟科室的沟通交流,也标志着同行的认可,为PET影像中心的科研交流和合作搭建了平台,对推动医院PET/CT的临床应用、促进学科更快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ET影像中心主任毛志群表示,精准医疗必定是诊断先行,肿瘤病人一定是先分期后治疗,PET做为肿瘤分期最佳的影像检查手段,必须发挥好它的优势,抓好质量、抓好宣传,做好服务保障,开通外地病人绿色通道,即外地病人当天能检查,为精准医疗做好服务,确保了PET影像中心成立以来以来2年多零投诉、零纠纷、快速增长。目前PET影像中心已获取5项新技术(PSMA、AV45、FAPI、奥曲肽、CXCR4)、初步与外院达成横向科研课题意向及加强人工智能多模态算法预测肿瘤疾病的研究应用,科室将遵循医院党委的部署,整合医疗资源,做好全院疑难疾病诊断的中枢枢纽窗口,相信不久PET影像中心很快就能形成临床业务与科研齐头并进的局面。(PET影像中心 吕鑫 毛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