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后对比图。
2019年元旦节,大家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意犹未尽,一位反复高热、全身黄染、重度水肿而一筹莫展的中年男子就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病房就诊。
该患者2018年8月份从山东烟台打工回来后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发病时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严重减少、巨脾,先后在当地市中心医院、多家省级三甲医院辗转就诊,住院时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有所控制,但回家停药后不久畏寒发热又卷土重来,反复多次骨髓穿刺等检查也无法明确发热、全血细胞减少原因,4个多月的多次住院已经花费了家中所有的积蓄,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我院血液科。入院后病情仍迅速进展,出现肝肾功能进行性衰竭,黄疸指数每日剧增,且合并DIC、噬血细胞综合征,罗科玲副主任医师迅速组织科内讨论及多学科会诊以尽快明确发热病因,输血科紧密配合进行血浆置换,血液病实验室多人次骨髓阅片,正当患者家属准备放弃治疗的时刻,从血液室传来了惊人的消息,骨髓噬血细胞中发现了异常的寄生原虫,后病原微生物PMID检测结果证实为杜氏利什曼原虫,至此病情终于水落石出。经积极抗原虫等对症支持治疗以及护士们的精心护理,患者最终完全康复,患者和家属终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竖起大拇指直夸省人医血液科医护人员是他们的福星!
【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一般由杜氏利什曼病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患者为保存宿主,长管白蛉和中华白蛉为主要媒介。在流行区,内脏利什曼病可表现为发展的病程,潜伏期10d-1年不等,可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伴畏寒、寒战,肝、脾肿大,渐进性贫血,淋巴结肿大及消耗症状;面部、四肢及腹部皮肤颜色变深,故名“黑热病”。血清学检查是目前诊断的重要方法,在骨髓、脾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上可查见利什曼原虫,对于血清学检查阴性的疑似病例,推荐进行病原学检查。全身性应用抗利什曼原虫药物是唯一的选择,常用药物为锑剂、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制剂。
(图文/血液科通讯员 刘灿 陈建军 图/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