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只是个普通感冒,却体验了一把只有出气没有进气的濒死感,想起来就后怕,这次死里逃生,谢谢你们让我能再次正常呼吸,重获新生。"刘先生出院时百感交集,哽咽着致谢。
41岁的刘先生是湖南省岳阳县人,身高体壮,今年5月底,突然发烧、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治疗,后出现了重度呼吸窘迫(ARDS),生命垂危,在医院的建议下,转往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确诊为“肺孢子菌肺炎”,并导致重度ARDS,生命危在旦夕。
入院时,刘先生身体极度衰弱,氧分压低到36mmHg,高烧39度,心率为120-140次/分、血压达210/110mmHg、呼吸为46-52次/分,科室紧急予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提高吸氧浓度至100%,血氧饱和度无法维持,氧合指数<100,常规的机械通气根本难以纠正其重度呼吸窘迫,如果使用ECMO将产生较大的经济负担,经李建民主任、李建群护士长、陶寅副主任医师、杨欢副主任医师讨论认为,俯卧位通气可能是目前最有价值、符合患者经济情况的诊疗手段。
李建民主任团队立即请心内科、药学部、血液科、肾内科、消化内科等多学科会诊,共同讨论诊治方案,制定符合患者情况的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治疗方案。
治疗团队在积极抗感染、抗休克,严格的体液管理和充分的镇静下,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下把患者翻至俯卧式体位,使患者背部萎缩的肺部复张,肺及气管内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得到良好的引流,而且减少了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并使肺泡在呼气末时保持开放,李建民主任、李建群护士长恪守细节决定成败的原则,在每天的查房中不放过患者任何治疗细节以及肢体的摆放,通过24天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患者氧合逐渐改善,病情逐步好转,近日康复出院。
李建民主任介绍,患者有长期规律的服用激素的病史,本次ARDS是由严重的感染、创伤、休克等肺内肺外的疾病导致肺的损伤,出现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这类患者多伴有明显的气促、胸闷、呼吸困难以及低氧、发绀的临床表现。ARDS是危重症疾病,患者的病情多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患者多需要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并积极地治疗其原发病,其病情才能逐渐的稳定,俯卧位通气是利用人工或者翻身床、翻身器进行翻身,使患者在俯卧位的状态下进行呼吸或者机械通气,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氧合。《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推荐: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无效的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可考虑采用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时间大于8小时,对于改善患者氧合有显著疗效,俯卧位通气是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患者的福音,但其操作难度大,需要5-6名专业人员协同作战,同时有眼球压伤、水肿、结膜出血;皮肤黏膜的压迫、受损及压疮等较多并发症,并潜在导管、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室上性心动过速、低血压等风险,考验的是医护团队的高度协作及精细化的专业护理。此例患者病情重,俯卧位维持时间长,在科里通力合作下愈后良好,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是一种技术和责任的体现。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团队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高超的技术,使重症患者得以救治,俯卧位通气技术也将为更多重度ARDS患者保驾护航,此例患者的成功充分体现了RICU团队的专业水准以及“医护一体化”的完美合作,体现了我院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 谢燕芝 李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