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服务号
医院订阅号
挂号指南>>
温馨提示:
门诊周一至周六开放,急诊每天24小时开放
正常上班时间门急诊咨询:0731-83929900(天心阁)/84762791(马王堆)/81866120(岳麓山)
非正常上班时间门急诊咨询:0731-82278048(天心阁)/84731731(马王堆)/19892801600(岳麓山)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医院宣传 > 电子院报 > 2018年第257期
2018年第257期5版
发表日期:2019-01-21 14:23:07;点击率:


知道这些才能
科学助力孩子成长
      孩子的生长发育一直是宝妈宝爸关心的问题,他们想通过科学喂养把孩子变得既有“高颜值”,又有“高个子”,还要少生病。那么,什么才是科学喂养,在喂养中我们又要避免哪些误区呢?
         宝宝要天天补充钙剂,
         不然就长不高?
      真相:食物补钙是最安全有效的补钙方法,因此不管是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建议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进行补钙。
      0~6月的婴儿,每日需要的钙量为200mg,因此每日只要有600ml左右的奶量,就基本能满足宝宝所需的钙量。因为母乳中的钙、磷比例适当且更容易被婴儿消化,所以建议最好是纯母乳喂养。
      7~12月龄的孩子,母乳和奶制品仍然是补钙的最佳食品,如果不能实现纯母乳喂养,建议选择配方奶混合喂养。这个阶段每日需要的钙量为250mg,每天摄入600~800ml奶量,并及时添加合理辅食就能满足宝宝钙的需要。
      1~3岁的孩子随着生长发育的进展每日需要的钙量也逐渐增加,每日需钙量达到600mg,这个阶段建议选择配方奶粉,每天摄入500ml配方奶,再选择性的摄入适量含钙丰富的豆和豆制品、肉类、深色蔬菜、蛋类及虾皮等食物,多做户外运动,多晒太阳,就可以不用担心缺钙的问题。
       每天都要补充鱼肝油
       才能促进钙吸收?
      真相:不完全正确。其实孩子每天需要补充的是维生素D,而不是鱼肝油。鱼肝油不能替代维生素D,鱼肝油是从鱼类的肝脏中提取的油类物质,其中主要成分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还含有DHA和EPA,鱼肝油中维生素AB与维生素D的成分含量是10:1,就有可能造成维生素A补充够了,但维生素D却不够,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缺钙或佝偻病的问题。
      如何给孩子正确补充维生素D?获得维生素D 主要有两条途径:从食物中获得和通过太阳中的紫外线照射人体皮肤合成。婴儿处于快速生长期,而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往往户外活动及太阳照射较少,所以需要补充维生素D。在婴儿出生后2周,建议每日补充400u,至少补充到2岁;早产、低体重、双胎婴幼儿:建议生后补充800u/天,3月后改为400u/天。
        宝宝多大能吃盐?
      宝宝要添加辅食了,奶奶辈认为孩子需要吃盐,不吃盐会没劲走路不稳,新手妈妈们又听书上说不应该过早吃盐。怎么办?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
      高盐饮食有哪些危害?
      ①可能会增加肾脏和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②抑制了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繁殖,使口腔唾液分泌减少,并导致唾液里所含可以杀菌的溶菌酶数量减少,最终导致宝宝抗病能力下降;
      ③摄盐过多会影响锌的吸收,并增加钙等矿物质的排泄;
      ④宝宝的味觉比较敏感,如果经常摄入高盐饮食,无形中让孩子适应了较厚重的口味,不习惯清淡口味,易形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
      我们要如何做呢?
      ①0~6月的婴儿,每日需钠170mg,也就是说仅仅0.4克盐就够了,母乳或配方奶的钠足够满足需要;
      ②7~12月的婴幼儿,每日需钠350mg,也就是说仅仅0.9克盐就够了,这个阶段的孩子除了吃奶还添加了辅食,婴儿米粉、蔬菜、水果中也含有丰富的钠,不需要额外吃盐;
      ③1~3岁的幼儿每天需要1.8克食盐,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食物中获取足够的钠,如奶类、主食、肉类、绿叶蔬菜、水果;
      ④4~6岁幼童每天食盐不应超过2克,6岁以后摄盐量最好控制在3~5克。
        爱运动的孩子长得高?
      正确。
      运动可以增加食欲,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摄入,增加各组织器官氧气供应,有利于肌肉骨骼的发育,提高肺活量、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非常有利于孩子生长发育。
      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选择运动呢?
      1~3岁:选择能够帮助提高孩子运动协调性的运动,如:爬行、跑跳、攀登都是很好的项目,在运动中需要注意保护孩子避免受伤;
      3~7岁:此期的孩子更适宜进行户外运动,接受日光浴、空气浴,如:做操、跑步、打球。
        孩子睡得好才能长得好?
      非常正确!
      睡眠不足有哪些危害?
      ①影响长高和体重:生长激素在人体熟睡后分泌较多,睡眠有助于长高;
      ②降低身体免疫力:充足睡眠是增强人体免疫的过程,经常睡眠不足会影响机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发生,如:神经衰弱、食欲下降及感冒等。
      ③影响大脑和心理健康:睡眠不足会使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情绪低落或紧张焦虑等表现。
      如何帮助孩子获得优质睡眠?
      ①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这可以从婴儿时期就做起。如:不要养成喝着奶入睡的习惯;不要开着灯入睡等;
      ②帮助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在婴儿3月后,就应该着手培养有规律的睡眠,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需要保证他们在晚上9点之前睡觉。
      ③睡前饮食要注意:在入睡前,吃得太饱或饥饿都是不合适的,可以适当的给宝宝一些牛奶和流质食物,有助于尽早入睡。
(儿六科主任医师:徐璇)

近视真的可以
预防和控制吗?
1、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近视?
      近视的成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国外20年前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一个七岁孩子,如果孩子父母双方没有近视,孩子近视几率<10%,如果孩子的父母一方有近视,那么孩子近视几率在20-25%,如果孩子父母双方均有近视,那么这个近视的几率将提高到30-40%。如果孩子父母都是高度近视,那么孩子将百分百患有近视。也就是说,父母是近视,孩子就相对容易近视。但这个因素仅占到40%左右,父母没有近视孩子也会近视,这主要是因为环境因素。如果不注意读写姿势,长时间近距离工作、视功能异常或者由于眼部一些疾病如严重倒睫等,也容易引起近视。
2、怎样让近视来得晚一些?
      一般来说,绝大部分新生儿都具有300度左右的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眼球由小变大,眼轴逐渐增长,远视越来越少,逐渐变成零,这个过程称之为正视化。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过多的远视,正视化过程提早结束,便进入近视的过程。因此,要想让近视来得晚一些,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保证良好的读写姿势。第二,少看或不看电子产品,尽量避免过多或一次性过久的近距离工作。第三,没有近视的孩子,一定要多到户外运动。户外活动是一项非常好的保护因素,每天2小时,每周14-15小时,在室外沐浴阳光。将有效地延缓近视的发生。此外,还要均衡饮食少吃糖,保证充足睡眠等等。
3、按摩等物理治疗是否更有效?
      我们不能说外面的按摩或是其他方式的物理治疗一定是不好的。对于假性近视,按摩可以减轻疲劳,医生不反对做。但是目前医院外面很大部分的近视物理治疗是未经过论证的、不专业的;甚至还有一部分打着治疗近视的旗号,但实际上是弱视治疗的手段。如果遇到这样的所谓治疗,不仅不会改善近视,甚至还会迅速加深近视度,最终得不偿失。
4、戴眼镜会不会导致近视越来越严重?
      儿童时期一旦得了近视,度数就会越来越加深,这是近视的一般规律。戴不戴眼镜,度数都会往高走,不戴眼镜度数反而加深得更快。戴眼镜第一是为了让近视的孩子看清楚,更换眼镜的目的也是为了适应逐渐加深的近视度数,让孩子始终能够处于清晰的视觉范围中。第二,近视有个经典理论叫模糊像刺激,就是说,眼睛在看不清的状态下,反而会促进眼轴的生长,导致近视更快地进展。最近我遇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孩子一年前在医院就诊200度的近视,医生建议戴镜,家长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专门跑到院外花很大的精力和金钱去做近视治疗,并且这个机构要求孩子不要戴眼镜。结果孩子一年后近视不仅没有治好,到医院来查,近视反而变成了600度。一年400度,很可怕,戴镜反而长不了这么高,一般来说100度比较常见。这是不戴眼镜加不合理治疗的典型受害者。
5、怎样让近视度数上升得不要那么快?
      首先相信医生,医院视光专科的控制手段是经过论证的并与时俱进的。医院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控制近视的手段呢?
      第一,一定要合理戴镜。不戴镜,近视加深得更快;戴不合适的眼镜,或者没有掌握正确的戴镜方式,都是不利于控制近视的,而且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决定戴镜的具体方式。
      第二、建议使用角膜塑形镜。如果孩子的眼部条件符合配戴的要求,并且可以按医生要求护理镜片和复查,经济条件也不错,那么角膜塑形镜就是一种相当有效和安全的近视控制手段,其控制能力比框架眼镜优秀得多。
      第三,低浓度阿托品的使用,这个已经通过论证是控制近视极好的手段,但是目前国内没有成品药上市,目前属于各大医院自配阶段,家长需要充分知情同意后使用。
      第四,视功能的训练。如果检查发现孩子的双眼视功能存在问题,及时地进行训练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近视的发展。除了医院的控制手段,还要注意用眼环境的维护,包括控制或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改善近距离用眼的环境或照明,多到户外等。总而言之,综合防控,是延缓和控制近视的最佳选择。
(眼视光医学中心执行主任:王华 主任医师)

“不起眼”小手术
治疗下肢静脉疾病
      本报讯 10月25日,湖南省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举办两院区同步的“不起眼”小手术培训班——湖南省下肢静脉疾病微创治疗培训班,吸引了省内外数十名血管外科专家前来参会。
      之所以说是“不起眼”,一方面是指下肢静脉曲张发病人群广泛,但往往被病患和非专业的医务人员所忽视,认为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病,加上传统的“抽筋”式手术方式让患者望而却步,拖延了最佳治疗时间,以致于就诊时往往都出现皮肤湿疹、溃烂、出血或肢体肿胀,手术难度及创伤均较大,患者康复需要较长时间。另一方面,马王堆院区介入血管外三科开展静脉曲张腔内射频闭合术,将传统“抽筋剥皮”的手术方法变更为先进的“不起眼”手术方式,通过直接穿刺病变的曲张静脉,皮肤表面没有手术切口,真正体现了介入手术的微创化和术后快速康复的优点。
      据悉,该手术采用局部麻醉的方法,患者术中可以配合抬腿,术后可以及时下床活动,短期可以康复。介入专家、省人民医院向华副院长指出:目前介入医学的发展方向是创伤更小,康复更快。作为国内知名的介入医学大中心,有责任将这类“不起眼”的小手术向基层医院及大众推广,让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介入血管外三科:颜鹏)

“蓝光行动”进社区
      本报讯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家庭与糖尿病”。为加强家庭在糖尿病预防、管理和照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医学部副主任谭娟的组织下,内分泌二科主任赵新兰和护士长李柳带领科室医护人员来到东渡屯社区进行义诊活动。
      听闻有省人民医院的义诊活动,一大早,社区许多居民就早早来到义诊现场。赵新兰主任和内分泌二科医生对前来咨询的居民询问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耐心解答居民的提出的问题,同时对存在健康问题的居民提出了科学的就医建议。在现场,李柳护士长和科室护士为大家免费测血糖、体重和腰围等并分发了糖尿病相关的健康教育手册。
      义诊活动结束后,赵新兰主任还在社区活动中心进行了糖尿病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居民积极提问,赵主任一一耐心解答,内分泌二科医护人员为到场居民发放蓝手环和健康教育资料。此次活动不仅为居民提供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专业建议,也为广大糖尿病病友增加了战胜糖尿病的信心,到场居民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内分泌二科  王飞林)